且道诗里好个秋
春夏秋冬四季,秋季感觉是一个特殊的季节。它不像春的和煦与绚丽,也不像夏的热烈与繁盛,又不似冬的肃杀与严酷,与它们相比,秋似乎是低调的、内敛的、敏感的。“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这是自然的节律;“天气以急,地气以明,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这是人生理的节律;“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兮雁南归”,“一叶落知天下秋”,这是人心理的节律。于是秋就成了人生之秋、心灵之秋的暗喻,成了古今诗人悲歌吟咏的永恒主题。以笔者观之,古往今来吟咏秋的诗作,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悲秋之作,这是咏秋的旋律基调;一类是容秋之作(容平冲淡,超然物外);一类是喜秋之作(反弹琵琶的颂秋之声),后两类都是冲破了悲秋咏叹调的藩篱异军突起的间奏或变奏。
悲秋的诗作不胜枚举,但写得好的要首推楚辞家宋玉了,他在《九辩》中叹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读者刚一展卷,一股悲风便从两千多年前扑面而来,使人顿生秋萧悲凉,草木凋零之感。宋玉在这篇作品里用层层渲染的手法,描绘出一幅“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悲秋图。其中,那寂寥无声的寒蝉,匆匆南翔的飞雁 哀哀宵征的蟋蟀,收潦清冽的秋水,廓落羁旅的行者,都是诗人伤心的种子,悲愁的意象。但其悲的主题,不过是借吟秋之名抒发自己“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牢骚与愤懑而已。这种凭人心写秋悲,借秋悲写人心的艺术手法,使一种惆怅无奈的愁绪超越了一个文士的个人体验,成为千古以来的人间通感,并开启了古代悲秋诗作的先河。
以容平淡然的心态来写秋的也不乏其人。《黄帝内经》有云:“秋三月,此谓容平”。容平是一种态度,不是“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暗示转喻,亦不是“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敏感哀伤,而是“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的坦然,“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淡然,“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的超然。以超然物外来写秋的,曹操的《观沧海》是一篇佳作。“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虽然是写秋,但通篇没有秋的颓唐、秋的哀宛、秋的忧郁,充满着通脱达观,骏爽刚健,慷慨壮怀的阳刚之气。
喜秋的诗可算作写秋的别调,是要有为秋天“翻案”的精神的。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亦是一位大艺术家。翻检《毛泽东诗词集》(1996年版),63首诗词其中有6篇写到了秋,但没有一篇有悲凄之色或哀婉之音。“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沁园春·长沙》。此时的秋是那样的生动活泼,意趣盎然,充满着自然和生命的律动。登山临水,诗人怎能不生发出“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豪情来。“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采桑子·重阳》。一扫文人骚客写秋的悲调,流动洋溢的是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忆秦娥·娄山关》。“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清平乐·六盘山》。这两首词既道出了诗人“万里长征,千折百回”的艰辛与困苦,又抒发出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情与壮志。毛泽东的吟秋诗作是豪放与婉约的结合,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结合,革命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再加上其大丰的意境,干云的豪气,雄健的笔力,故能够超越古人,流韵词苑。
春夏秋冬四季,秋季感觉是一个特殊的季节。它不像春的和煦与绚丽,也不像夏的热烈与繁盛,又不似冬的肃杀与严酷,与它们相比,秋似乎是低调的、内敛的、敏感的。“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这是自然的节律;“天气以急,地气以明,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这是人生理的节律;“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兮雁南归”,“一叶落知天下秋”,这是人心理的节律。于是秋就成了人生之秋、心灵之秋的暗喻,成了古今诗人悲歌吟咏的永恒主题。以笔者观之,古往今来吟咏秋的诗作,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悲秋之作,这是咏秋的旋律基调;一类是容秋之作(容平冲淡,超然物外);一类是喜秋之作(反弹琵琶的颂秋之声),后两类都是冲破了悲秋咏叹调的藩篱异军突起的间奏或变奏。悲秋的诗作不胜枚举,但写得好的要首推楚辞家宋玉了,他在《九辩》中叹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读者刚一展卷,一股悲风便从两千多年前扑面而来,使人顿生秋萧悲凉,草木凋零之感。宋玉在这篇作品里用层层渲染的手法,描绘出一幅“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悲秋图。其中,那寂寥无声的寒蝉,匆匆南翔的飞雁 哀哀宵征的蟋蟀,收潦清冽的秋水,廓落羁旅的行者,都是诗人伤心的种子,悲愁的意象。但其悲的主题,不过是借吟秋之名抒发自己“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牢骚与愤懑而已。这种凭人心写秋悲,借秋悲写人心的艺术手法,使一种惆怅无奈的愁绪超越了一个文士的个人体验,成为千古以来的人间通感,并开启了古代悲秋诗作的先河。以容平淡然的心态来写秋的也不乏其人。《黄帝内经》有云:“秋三月,此谓容平”。容平是一种态度,不是“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暗示转喻,亦不是“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敏感哀伤,而是“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的坦然,“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淡然,“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的超然。以超然物外来写秋的,曹操的《观沧海》是一篇佳作。“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虽然是写秋,但通篇没有秋的颓唐、秋的哀宛、秋的忧郁,充满着通脱达观,骏爽刚健,慷慨壮怀的阳刚之气。喜秋的诗可算作写秋的别调,是要有为秋天“翻案”的精神的。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亦是一位大艺术家。翻检《毛泽东诗词集》(1996年版),63首诗词其中有6篇写到了秋,但没有一篇有悲凄之色或哀婉之音。“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沁园春·长沙》。此时的秋是那样的生动活泼,意趣盎然,充满着自然和生命的律动。登山临水,诗人怎能不生发出“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豪情来。“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采桑子·重阳》。一扫文人骚客写秋的悲调,流动洋溢的是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忆秦娥·娄山关》。“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清平乐·六盘山》。这两首词既道出了诗人“万里长征,千折百回”的艰辛与困苦,又抒发出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情与壮志。毛泽东的吟秋诗作是豪放与婉约的结合,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结合,革命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再加上其大丰的意境,干云的豪气,雄健的笔力,故能够超越古人,流韵词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