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组合阅读助学生理解课文以教学我的伯父鲁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提高语文阅读能力则是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是需要每一名语文教师不断思考的和探究的。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我将组合阅读训练引入到教学中。组合阅读是指围绕一个主题或是教学目标把相关的阅读材料组合在一起,使他们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本文以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为例,谈如何借助组合阅读助学生理解课文。
单元重组,突破阅读难点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单元建议是整体认识、了解鲁迅。在对本单元四篇文章的教学目标、重难点进行研究比对后,我发现四篇课文的编排是一个整体,几篇文章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呼应。《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既是教学重点也是学生的理解难点。因此,教学中我联系本单元《一面》一课进行组合理解,再现课文中进步青年阿累与鲁迅的对话,让学生从阿累欲言又止、四处张望的举动,理解当时社会环境对于鲁迅来说是多么危险。并在教学结束前引入本单元《有的人》一课进行组合阅读。借助现有教材,利用单元教材编排特点进行阅读组合,让学生理解“碰壁”一词的一语双关就水到渠成,进而突破了教学难点。
资料助读,进入时代背景
很多时候,教师会苦于组合什么样的文章,在教材外的众多材料中寻找,往往会忽视教材本身提供的一些补充资料。教材中的资料都是编者精心选入的,哪怕就是只言片语也一定要琢磨琢磨其作用,充分地用好教材资源。课文在提到《表》《小约翰》两本儿童读物旁边有个很不起眼的注释,我关注到了这个注释,并结合注释将其内容扩大并补充。课上通过投影告诉学生这两本书都是鲁迅先生在百忙之中为青少年翻译的,他时刻想着“帮帮孩子”“救救孩子”“能为孩子做点什么”,让学生能很自然地理解鲁迅先生想把爱给予每一个需要关爱的青少年,感受到鲁迅先生不仅关爱自己的孩子,更关爱广大青少年,具有极强的民族责任感。
组合阅读,全面理解人物
课文只是反映作家写作水平及人格魅力的冰山一角,如果能将作家更多的代表作或与之相关的信息引荐给学生,学生的阅读鉴赏力、写作水平及人文素养必将得到更大提升。本组课文主线突出,非常适合开展以“走近鲁迅”为主题的课外阅读活动。于是,课堂教学结束后,我们在班级读书群里交流《同步阅读》第五单元部分文章(《父亲对我的教育》《回忆鲁迅先生》《秋夜》)的阅读体会,让学生感受鲁迅为人父的宽容慈爱,体会在萧红的心里鲁迅既是良师又是益友,了解在巴金心中鲁迅就是指引自己的明灯,从而使学生对鲁迅的了解更加丰满。虽然学生阅读鲁迅的作品还有困难,但课上我还是把鲁迅的作品投影出来,希望以此引起部分学生的兴趣,哪怕找来翻翻也好。
链接分享,信息助力阅读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无非是个例子。”这个例子,不但是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的例子,也是学生情感陶冶、感悟生活的例子。教师在充分用好这个例子的同时,更应鼓励学生主动拓展课外资源,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形成自己的情感体验,并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鼓励学生根据课文学习、补充与之相关的课外知识,找寻课文以外的阅读材料。在教学每篇课文之前,我会根据教学目标提出1-2个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补充相关阅读材料先行了解有关写作背景、文章内容等。
升入高年级,课上举手发言的学生明显变少,导致学生只是按照设定好的教学模式被迫接受、记忆,而那些学习主动、课外知识丰富的学生也很难在课堂教学中有充分的表现。为此,我建立了班级阅读打卡群,并规定了学生集中在线的时间,既可以就课文学习进行交流,也可以交流课外阅读的一些感悟、收获等,每月月底进行总结,并给予奖励。起初群里只有语文学习功底扎实、能力较强、喜欢阅读的几个孩子,但如今已经实现了人人参与。孩子们根据自己的能力打卡,多数时间留给他们互相学习、交流,教师只是稍作评价和点播,发现共性问题再拿到课上进行讲解。此外,有时学生补充的资料是我备课时没有想到的,这也为我的教学做了一个启发和补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可见,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互相促进,共同提高,正所谓“教学相长,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