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心理师》:酒醉后被侵犯,生理反应无法反
2008年,新西兰做了一份报告,结果显示,只有9%的女孩被侵犯后报警。而这意味着91%的受害者选择了默默承受。
在中国,一般人都谈性色变,性成为了重点敏感区,似乎我们一直不敢去直视这个问题。甚至在文章中出现与此相关的字眼,都会被抹去。
在这样的环境之下,让很多人觉得性是讳莫如深之事,是禁区是禁忌。但实际上却如饮食一样,每人都有需要。
一个斯斯文文的人,在半夜可能是一个如狼似虎的人。开放不等于泛滥,我们需要开放的环境,也需要开放的思想。如果习以为常的事情成为特殊化,那么这将是一种扭曲。
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之下,让很多人不敢正视本来很正常的问题,从而形成扭曲的价值观与心理。
比如在农村,很多女孩连什么是大姨妈都不知道,甚至有些女孩还会认为这是廉耻之事。对自己的身体都不了解,肯定不知道如何去处理自己的身体。
思想保守可能在有的人看来,没有什么不好。但是,思想保守有时候会给人带来永远无法治愈的伤害。因为她根本不懂得如何保护自己。
近期的热播剧《女心理师》直击现实的敏感区,把许多隐秘而不为人知的真相公之于众。
这部剧改编自毕淑敏的小说,小说虽然是很多年前就已经出版的,但是书中的思想在现在看来依然很贴合现实。甚至可以说,其中的剧情就是日常生活中的写照,让很多人得到了共鸣。
李薇是一个职场白领,在应酬醉酒后被男客户侵犯,之后却没有鼓起勇气报警,甚至一直在自责,认为自己下贱,不值得同情。
她说:“我恨加害者,更恨自己身体的反应。”
由此可知,她更恨她自己。这是在传统社会遗留之下根深蒂固的错误思想。
受害者有什么错?她为何那么自责?这是李薇受害后的心理反应与从小形成扭曲的思想认识所造成的。
她的反应与复杂的人性,以及社会的文化舆论息息相关。
李薇被侵犯后,有人不但不同情,反而理直气壮地说,反正这事不会发生在我身上。
这不仅是一种无可救药的无知,更是对受害者的轻蔑与嫌弃。
现实中,一旦有女性受害的新闻出来,网上就会充斥着各种受害者有罪论:
打扮得那么性感,难怪呢?谁让你去应酬,谁让你喝酒?为什么你不去反抗,明明是在享受?
生理反应真的无可抗拒吗?李薇在接受心理师治疗时说,她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会感到浑身无力,不知道为什么没有拼死反抗?自己只想快点结束。
有些人听到这样的话,可能会想到受害者就是在享受,是一个放荡的人。
没有经历过她人的事,无法感同身受。实际上没有太多的发言权,因为很多人都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人,你看不懂,也不理解。
心理师说:有很多人,她们受到侵犯的时候,身体都会有反应,甚至她们的反应会更加地剧烈,但这不代表,是你们内心愿意的,你们是控制不住的,所以,你可以为此感到难过,但你不要为此而责怪自己。
有人说,没有完美的受害者,这句话看上去本身不错,但说这句话的人,思想就不够清醒。
加害者就是加害者,是犯罪的人,一切的错都在于加害者。
正如剧中所说,如果你刻意去拿一个放大镜去审视任何一个人,那么谁的身上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污点,所谓不完美受害者,其实是勇敢的幸存者。
受害者是无辜的,没有什么完美不完美,因为她有权利让自己的身体不受别人侵害。举个例子,哪怕人家是青楼女子,没有经过她同意,任何人也不能侵犯她。
李薇在被侵犯后,又遭遇了网暴,甚至身边的人都不理解她。她患上了精神疾病,最后是女心理师贺顿鼓励她走出了阴影。
长此以往,李薇如果没有勇敢从阴影走出去就是下一个悲剧女性。林奕含写了一本书,叫《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她把书写完那一刻,也许她才释怀。林奕含被家教老师侵犯,她告诉妈妈,我被伤害了,妈妈要么告诉她不可能,不要乱说,要么指责她。
这样的情景还在很多家庭中上演,比如孩子被打了,很多人会说如果不是你的问题谁会打你呢?
连最亲的人都是这样的思想,可见这样的思想害人有多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