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报
    主页 > 期刊导读 >

海员心理分析与对策(4)

(五)丰富海员业余生活

作为船舶领导,要按照《2006年海事劳工公约》中规则3.1“起居舱室和娱乐设施”的相关规定,做好如下工作:一是落实好公司为船舶配备的电视机、电脑、健身器材等娱乐设施的维护管理工作,保证各类娱乐设施处于随时可用状态;二是利用工会活动经费为海员购买影碟机、碟片、牌类、棋类、书籍和报刊杂志等活动用品,丰富海员的业余娱乐文化生活;三是带头组织海员参与健身、打乒乓、打牌、下棋、卡拉OK、看碟片、阅览书籍和报刊杂志等文体娱乐活动,调动海员参与业余娱乐活动的积极性。通过丰富海员业余娱乐活动的开展,不仅减缓海员的工作压力,而且为海员舒展心扉、身体健康、人际交流等方面营造“家”的氛围。安全工作以心理辅导和优化环境来化解航海负能量的心理活动。

(六)化解海员心理情绪

化解海员心理情结要对症下药,有必要的话应考虑海员家属的情绪,获得岸基支持,沟通家属联系。当大洋中海员听到家属的话语时会稳定情绪,或许会取得比船舶领导做思想工作更好的效果。

《2006年海事劳工公约》(简称MLC 2006)已于2013年8月20日生效。MLC 2006对海员的生活起居、工资待遇、职业发展和安全保障等方面提出了特定的要求和规定,提升了海员地位管理规格。但MLC 2006规范了船东和船舶管理者对海员权利的要求,对海员在航海环境中出现的心理和生理的涉及甚少。根据航海实践经验,现代海员除获得的权利外,更多的是心理和生理的疏导。海员职业环境特殊,群体在大洋航行中存在航海心理困扰的特点和疏导的需求。不同年代的海员存在不同的职业理念,影响了海员在船工作的生理情绪。一、海员面临的心理危机(一)角色固定化海员在船工作期间,因职务、岗位、分工的固定化,加上“8小时工作、24小时责任”的工作性质,导致海员无论在工作期间,还是在休息期间,所扮演的角色基本一成不变。按照心理学理论,角色的不断变化是促进人身心健康重要指标之一。如果你是一位水手长,在船自始至终被海员称为“水手长”。如此,你无法实现如同家庭中父亲、丈夫和儿子的角色。海员在船上工作时间里角色的相对固定化,容易造成海员心理活动的模式化,从而导致海员产生心理疲劳,诱发海员产生心理问题。(二)远洋综合症在一般情况下,海员上船的前3个月,工作积极性比较高,思想情绪比较稳定。3个月以后,有些海员从事重复性的维修保养工作,面对日复一日的蓝色海洋,再也没有浪漫的“海一样的宽大胸怀”,随之就会产生孤独感,情绪烦躁、注意力不集中、睡眠质量下降、易怒、缺乏理智等现象,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远洋综合症”。“远洋综合症”的发病程度是按照海员阶段性心理变化不同而不同。通常,海员心理情绪变化遵循如下规律:上船后,随着对工作环境、人际关系等“新鲜感”的逐步下降,对自己所扮演角色“认同感”的逐步固化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情绪一直处于低落状态。(三)职业发展预期化毋庸置疑,面前海员职业发展的预期化让海员产生了不少困惑和心理矛盾。以驾驶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为例。从他们跨出大学校门走上工作岗位,10-15年内就可从一名实习生逐步晋升到船长。虽然在此期间经历了工作、培训、考证等多方历练和挑战,但相比于其他行业职业,发展的变数要小很多。海员这种“平板式”职业发展,导致海员逐步丧失了当初理想支撑起来的职业兴趣,感觉职业发展遥遥无期,加上航运公司限制海员离开船舶岗位,他们无法拓宽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由此渐渐失去对职业、事业发展的热情,前途渺茫,从而在外部适合条件下干脆“炒公司的鱿鱼”,远走高飞,航运公司便成了其他航运职业的培训部。从目前年轻海员流失情况调查,基本上是这种预期化的职业晋升缓慢所引起的,从根本上削弱了海员对工作、生活的激情。(四)船舶环境特殊化受客观条件限制,狭小的生活空间、闭塞的信息来源、相对枯燥的业余生活,以及航行途中船舶摇晃振动、机械噪音、不确定的危险因素等特殊化的船舶环境,对海员的心理和生理承受能力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尤其是集装箱船“内贸航线快节奏”,船舶靠港时间短,休息经常被工作中断,无法得到足够的休息。“澳洲航线倒季节”,上海到澳大利亚航线,在一个星期里就产生了一年四季的变化。“美洲航线倒时差”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变化的运输生产特点,极大地干扰了海员身体的“生物钟”。此外,目前中国船舶环境是单性社会,海员长期与家庭分离,缺失了亲情的抚慰。离开了正常的社会环境,信息不畅,思维感觉慢了一拍后易被社会歧视。另外,海员极易造成心理、生理情绪偏移,这种偏差一般海员都是采取忍耐的态度,不会积极寻找舒缓的途径去解决心理和生理问题,导致无处发泄内心的喜怒哀乐,直接影响到了心理健康,也对海员在船的生活、安全带来了不稳定的因素。(五)人际交往缺乏化目前,船舶现代化、大型化、计算机技术化,海员的安全技能、业务技术、应急反应、体力心态等综合素质与以往相比要求越来越高。现代化的技术应用,在船人员越来越少,仅维持在20人左右甚至17-18人!船舶定员减少后,船舶维修保养工作加重了,在船期间,大家埋头苦干,只有在就餐时间海员们才聚集在餐厅中抬起头来,互相交流几句,实质性的交流很少。过去,海员们因为娱乐设施相对集中在会议室、阅览室,海员可以在这些地方坐下来读报、看书和打扑克牌,热闹非凡来打发夜间的休息时间。现在,几乎人手一部手提电脑,海员们晚餐后就进入自己房间,人际关系变成了电波交往,人际关系越来越淡薄。二、航海习俗对海员心理具有疏导调节作用已经延续几百年航海习俗文化对缓解海员的心理情绪有很好的作用,这些习俗很多都是从航海平安的良好愿望出发的,应该有选择性的发扬和传授,从而调节海员心理和生理的作用。某轮环球航线。前一航次船舶曾经在港内遭遇了严重的事故,对方船舶全损,并死了两位海员,一些海员原本脆弱的心理罩上了深深的阴影,航次计划打乱,个人休假计划被公司取消,还承受了个人的经济损失。由此还没有开航,部分海员情绪就处于闷闷不乐的状态中。加上首航需要环绕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茫茫大洋更觉得航次时间漫长而无望,特别想早点下船休息的海员还没开航就开始焦虑了。船舶领导考虑到此情况,船上又有许多老海员,根据航海的习俗和惯例,修完船后在船厂举行了短暂的出厂仪式燃放鞭炮,接班的船长公开自己行踪,去海神庙,到妈祖像前为对方死难的海员祈祷,为公司的环球首航祈祷平安,让在船海员有习俗上的心灵安慰。领导者极为反感,似乎觉得船长不应该如此唯心。但船长坚持自己的行为是合理的,符合航海习俗的惯例,海员习俗应该得到尊重。船长解释当事海员目睹对方船舶惨不忍睹的事故现场,存在很多内疚感和惊恐心理,认为事故中的阴影必须消除,除给予海员心理上的辅导外,还根据海员的习俗给予他们安慰,以求释放负面的精神负担。接班船长到船后马上以心理辅导,动员海员振作精神,并要求伙食管理委员会成员考虑漫长的航海而上足蔬菜和伙食,调节海员的身体素质,增加航海环境的抵抗能力。接班船长还在海员大会上陈述了环球航线中的注意事项,告诉大家环球航行是西行,船钟是拨慢,时差能够保证足够睡眠,但受生物钟的影响,会出现睡眠紊乱的情况从而导致失眠,需要注意劳逸结合。当特别累的时候,必须以休息为重,确保船舶航行安全。事先充足的准备,海员低迷的心理情绪被激活了,加上船长根据不同海区和时区的休息调正,动员海员参加集体娱乐活动,尽可能缩短在私密空间的时间,扩大了海员之间的沟通交流,整个环球航次海员始终处于快乐的状态,为圆满完成环球航线,船长和政委充分利用了航海环境中的节点、重点,不断缓解海员心理和生理特性展开工作。但船长和政委的展开航海心理和生理调节也不是万金油和百得膏,包治百病。恰恰相反,在某些环境刺激下海员的心理和生理情绪能起到缓解作用,在某些特定环境下海员的心理情绪也不会按照船长的良好愿望一劳永逸。譬如就在环球航线即将结束前过中秋节,部分海员看到高高悬挂的月亮,触情生情了。原本平静的会餐由于漫长的太平洋航行,加上蔬菜告罄,临近国内的情绪烦躁,借酒浇愁,最后爆发了个别海员在船上餐厅上演一场“武术肉搏战”。环球收尾结局留下了瑕疵,导致了船长和政委终生遗憾,每当想起环球航线教训,船长还提醒船舶领导心理和生理疏导不是一蹴而就的化解,一定要深入到海员心中去化解心理和生理的情绪,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三、当前海员职业群体心理现状现代航海法律和法规支撑了航海业,SOLAS、MARPOL、STCW和MLC 2006四大海事公约对船舶安全和防止海洋污染的要求越来越高,针对运输船舶的各类检查越来越严、项目越来越细,导致相当一部分海员产生了“检查恐惧症”,加重了海员的工作压力,加剧了海员的紧张心理。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整个社会环境经济利益、生活方式、就业形式的多样化已是大势所趋,对传统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利益诉求等均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青年海员,尤其青年技术干部海员,因时而动,追求发展变化、渴望实现自身价值,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和社会认同,成为了他们的人生价值取向。目前,大部分年轻海员都来自于西南部地区,他们的价值理念与沿海城市的价值理念根本不同。与其说沿海青年不愿从事航海是因为艰苦出海所致,倒不如说我们的航海教育没有到位。与其说西南地区的年轻人参与航海,倒不如说他们满怀着脱贫的希望而来。由此,两种价值观到了船舶后就会发生迥然不同的目的。沿海青年希望在船舶上镀金后马上找到理想的陆地工作。原本想走出大山成为城市户籍,但对航运公司受制于城市政策这一问题非常失望,一些西南地区的青年人抱着融入城市的希望却带着遗憾离开了城市。而西南地区的海员几年之后得到了满足,他们的想法是彻底解甲归田。由此,导致年轻海员对航海职业都抱着临时打工赚钱的功利主义,没有把航海职业看成是自己的事业。尽管海员队伍结构日趋年轻化、高学历化,但海员职业的稳定性却不尽理想。如何建设一支对企业忠诚度高、认同本企业文化和价值理念、稳定性强、能够勇担责任追求卓越的海员队伍,对新形势下的青年海员培养和管理提出了全新的课题。(一)加强职业引导无论在公司还是在船舶,职业的引导尤为重要,公司应该为海员设计个人职业发展计划,稳定海员队伍。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管理理念落实到船舶、海员管理工作中,其根本的切入点是关爱海员,还有他们的家属。船舶领导要充分发挥好船舶各类组织的职能优势,从源头上关注海员的心理健康和心理调适,逐步落实好海员疏导、帮扶、培训、晋升、考核、奖惩等切身利益环节的规范化、长效化管理,从根本上保障海员权益,促进海员心理和谐,为提升船舶、海员管理水平提供坚实基础。(二)建设海员心理救助机制建立以多元化的交流沟通形式为基础,以建设船舶兼职心理咨询师队伍为保障的海员心理救助长效机制,是船舶领导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加以重视和解决的现实课题。通过加强船舶领导自身心理学知识的培训、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企业核心价值观的灌输、心理咨询的开设、诉求渠道的畅通、特殊地区来源的海员群体的关注等环节管理,为疏解海员心理、促进海员心理健康筑牢绿色屏障。(三)重视航海习俗由于现代社会缺少信仰,年轻的海员对航海习俗了解甚少,甚至不堪了了,由此加剧了海员的心理和生理情绪的负面沉淀,形成了潜在的不稳定安全因素。海员心理和生理情绪的释放应该通过老海员的习俗传承来化解。四、提升海员职业吸引力在当今国内,海员为推动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海员社会地位却十分低下,海员有很大的失落感,这是海员职业缺少吸引力的主要原因。(一)加强制度落实和舆论宣传一方面要以《2006年海事劳工公约》实施为契机,在航运界乃至社会构筑起关注海员、尊重海员、关爱海员的舆论和氛围。通过加强制度落实和完善机制运作,让海员在社会中感觉海员职业荣誉从而获得相应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倍增自豪感和荣誉感。另一方面,海员未被社会认识的原因就是缺少媒体的宣传,现代社会的媒体具有强大的宣传功能,航运企业和国家相关部门为了海洋强国梦想的实现,通过电视、手机网络等新兴媒体加大对海员及行业的宣传和推广,增强海员群体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加大海员职业价值、社会价值和对社会发展贡献力的宣传和推广。再则,向年轻人灌输有益的航海文化等精神信仰,传承航运企业文化和沿袭下来的、具有积极意义的航海习俗,改变年轻海员从单纯的经济价值观转向事业发展,自愿为祖国的航海梦做出贡献。(二)落实海员休假权利作为船舶领导,要以在船海员信息化管理为抓手,坚持《2006年海事劳工公约》中规则2.4“休假的权利”和规则2.5“遣返”的硬性规定与软性操作相结合,积极协助岸基调配人员落实好海员在船工作套派制的执行,维护海员合法休假的权利,让海员在完成船舶合同工作任务后,能够充分融入家庭、融入社会。(三)调动海员工作激情作为船舶领导,要明确各职海员的工作性质、特点和标准,以“查态度、查执行、查绩效”的管理方式达到总揽全局的目的。通过船务公开,将船务会讨论决定的通报表扬与批评、经济奖励与处罚、职位推荐晋升、评选先进等海员奖惩决议公布在公告栏内,便于海员对照标杆、学习先进、查找不足,为调动海员工作激情营造船舶公开、公平、公正的奖惩氛围。(四)增强海员综合素质要结合《2006年海事劳工公约》中规则2.8“海员职业发展和技能开发机就业机会”的相关规定,以业务培训、岗位技能练兵、在线学习培训、业余培训班等活动形式为载体,丰富内容,多时段、多节点为海员提供培训的广阔舞台,提升海员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让海员在适岗、适航中增强做好本职工作和处理复杂应急局面的能力,让海员从“被动”工作转化为“主动”工作,以高超的技能为后盾,减轻船舶跨洋航行、航线改变、港口检查、遭遇恶劣天气、发生应急状况、进入海盗风险区域等工作带给海员的各种压力。(五)丰富海员业余生活作为船舶领导,要按照《2006年海事劳工公约》中规则3.1“起居舱室和娱乐设施”的相关规定,做好如下工作:一是落实好公司为船舶配备的电视机、电脑、健身器材等娱乐设施的维护管理工作,保证各类娱乐设施处于随时可用状态;二是利用工会活动经费为海员购买影碟机、碟片、牌类、棋类、书籍和报刊杂志等活动用品,丰富海员的业余娱乐文化生活;三是带头组织海员参与健身、打乒乓、打牌、下棋、卡拉OK、看碟片、阅览书籍和报刊杂志等文体娱乐活动,调动海员参与业余娱乐活动的积极性。通过丰富海员业余娱乐活动的开展,不仅减缓海员的工作压力,而且为海员舒展心扉、身体健康、人际交流等方面营造“家”的氛围。安全工作以心理辅导和优化环境来化解航海负能量的心理活动。(六)化解海员心理情绪化解海员心理情结要对症下药,有必要的话应考虑海员家属的情绪,获得岸基支持,沟通家属联系。当大洋中海员听到家属的话语时会稳定情绪,或许会取得比船舶领导做思想工作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