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报
    主页 > 期刊导读 >

民族声乐演唱中的音色探究

一、音色的阐述

音色,即“timbre”或“tone colour”,“音色,由于波型和泛音的不同所造成的声音的属性。每个人的声音以及钢琴、提琴、笛子等各种乐器所发出的声音的区别,就是音色不同造成的。[1]” “不同的乐器或人声器官所发出同一高度的音,仍各有其特色,这种区别就在于他们的音色不同,亦称音品或音质。不同的音色,决定于泛音的数目和它们相对强度如何。乐器的不同质料和结构形制能产生不同的泛音,甚至同一乐器,各音区产生的泛音也不相同。[2]”

不同乐器所发出的声音各不相同,弦乐、管乐、打击乐、民乐、电子乐器等其音色各有特点。如弦乐中的大提琴音色丰满、浑厚;小提琴音色明亮、华丽。民族乐器中的唢呐、京胡具有高亢、嘹亮的音色;琵琶、扬琴具有悠远、典雅的音色。

人声也是如此,每个歌唱者因生理构造的差异其具备的音色也各不相同,同时在演唱时因歌唱技巧或作品不同的限制,以及情感表达的不同都会不同程度地体现在音色上的细微变化。试想演唱者不论演唱何种作品、表达何种情感时都是一成不变的音色,这种音乐语言势必是苍白无趣的,就像画画中永远只使用单一的色彩般乏味。一位优秀的歌唱家必定拥有丰富且控制自如的音色,这就要求其一定要尊重自身的生理条件,掌握高超的歌唱技巧,同时必须深入了解和理解音乐作品,并善于把握音乐中的情感表达。

二、音色与生理构造的关系

众所周知,不同的乐器所产生的音色是截然不同的,纵然是同一类别的乐器所奏出的色彩也不会如出一辙,这是因为其不同的结构、材质等因素决定的。人声也是如此,在声乐演唱中所使用的乐器便是人本身,而每个人的生理构造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这就导致了人与人之间音色不可能完全相同。

人声乐器异于其他的乐器的特殊性便是这个乐器在使用过程中具有不可视性。每个人声带的长短、宽窄、厚薄都是各不相同的,而这些差异不仅影响音的高低,对声音的色彩也有一定的影响。正是因为声带的长宽厚不同,才会划分出不同的声部,如高声部、中声部、低声部等。而即使是同一声部,也会因个体生理构造的差异导致其声音的色彩也有着千差万别,如女高音中有声音灵活轻巧的女高音,有声音圆润、抒情优美的女高音,也有声音宽厚、充满金属感的女高音,这些音色上的差异就是受其各不相同的声带条件所影响。

除了声带构造的不同之外,喉腔结构、肌肉能力、身体素质、神经对器官的控制能力都会对音色产生一定的影响。气流经过声带产生振动而发声,其后需要一系列的器官控制和调节能力来控制气息和声音,这些都会影响音色的变化。这在教学中尤为明显,一些综合条件(如声音条件、身体素质、肌肉能力)较好的学生,能够积极调动各器官参与歌唱运动,就会较容易获得丰富优美的音色;一些身体素质、肌肉控制能力、调节能力较差的学生,则不容易获得正确优美的声音。

在歌唱中要遵从自身的生理构造,演唱出属于自己的优美的音色,塑造自己的音色个性。

三、民族声乐演唱的音色调控

(一)歌唱技术对音色的调控

一位优秀的演唱者,其歌唱音色也必然是自如优美、丰满圆润的,这与其具备了娴熟高超的歌唱技巧息息相关。歌唱技巧包括了方方面面,以下从气息和腔体两方面剖析与音色之间的关系。

1.气息与音色

“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氮氮自脐间出,至喉乃噫其词,即分抗坠之音,既得其术,即可致遏云响谷之妙也。[3]”由此可见,呼吸是歌唱发声的动力和基础。明代魏良辅在《曲律》中也提出“择具最难,声色岂能兼备?但得沙喉响润,发于丹田者,自能耐久。若发口拗劣,尖粗沉郁,自非资料,勿枉费力。”

正确的呼吸和气息支撑既然是获得优美丰满音色的前提,采用不同的呼吸方式,势必会直接影响音色的变化。采用胸式呼吸法,吸入的气息较浅,易引起喉头、胸腔的紧张,从而导致声音尖锐,干涩;腹式呼吸法,吸入的气息较深,但容易僵硬,从而导致声音不够灵活自如,音色压抑沉重;胸腹式呼吸法,胸腔、横膈膜、腹部共同运动,既增大吸气量,又增强了气息控制能力,因此声音圆润、丰满,高、中、低音区音色统一、转换自如。

在演唱不同歌曲时,根据歌曲的实际需要,歌唱者需要具备多种气息的调节运用方式,“如为了适应歌曲情感的变化、语言的色彩、风格特点的需要,有揉气、送气、提气、沉气、弹气、顿气、停气、收气之分。[4]”在某些作品中为了情感处理的需要,则采用声断气不断的方式,当演唱抒情歌曲时多采用揉气,演唱欢快的旋律时多使用弹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