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报
    主页 > 期刊导读 >

铅胁迫对垂盆草生长与生理指标影响的初步研究

铅作为一种最常见且危害极大的重金属污染物之一,易对土壤与河流、湖泊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环境中铅污染的治理已迫在眉睫[1]。对此,我国开展如化学降污、物理降污、微生物修复等铅污染治理技术,虽取得一定成效,但在修复过程中也伴随着其他环境问题的产生。利用植物进行环境修复是一项绿色无污染的治理手段,因其具有环保、经济、生态等优点而为社会所接受[2,3]。垂盆草为景天科景天属的多年生草本,抗逆性强,被广泛应用于草坪、地被及植被花坛绿化中,起着增加园林景观多样性的作用;在屋面绿化、护坡绿化、居室美化等方面也有很好的应用前景[4],但对其耐铅生理机制鲜见报道。本实验将以土培的方法,将垂盆草幼苗栽植于不同 体积分数的铅尾矿矿砂中进行处理,分析探究观赏性植物垂盆草在铅环境下对其生长及生理指标的影响,探讨其对铅的耐受性,以期为利用垂盆草进行铅污染土壤的修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铅尾矿砂取自于江西省德兴铅尾矿坝(北纬28°96'、东经117°58'),园土为江西财经大学麦庐园校区内表层林下土(0~20cm),用土经自然风干后研磨与过筛(孔径3mm),剔除多余杂质,后期与矿砂按既定比例混合均匀装盆备用。

1.2 试验方法

1.2.1 幼苗培育和铅胁迫处理 幼苗的生长与生理试验于江西财经大学原资源与环境管理学院进行。在垂盆草幼苗的选育上参照Han等[5,6]的方法,选取长势健康、一致的垂盆草幼苗(株高约5~7cm)栽植于塑料花盆(规格20.5cm×15.5cm)中,为进一步预防土壤中铅的流失,在盆内分别套入2层塑料袋。将园土与铅尾矿砂依照不同的体积比例混合制成5种栽培基质:100%园土(CK)、75%园土+25%铅、50%园土+50%铅、25%园土+75%铅、100%铅。每种处理3盆,每盆培植5株垂盆草。园土用0.15%氯化汞溶液消毒5min,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将栽植的幼苗置于室外,让其在自然光照条件下进行生长,处理期每2d浇1次水。28d后将各处理容器中的幼苗取出,用蒸馏水清洗干净并用吸水性较好的纸巾(无棉絮)吸干幼苗表面多余水分,以备后续实验顺利开展。

1.2.2 幼苗生长和生理指标测定 每盆重复处理中随机挑选3株,用平行尺测量幼苗的地上部与地下部的生长状况,结果取3株幼苗的平均值。并将每株幼苗的地上部与地下部分开处理,后经105℃高温杀青120min,随后以恒温60℃烘干至恒定质量,分别进行称重测量,结果取平均值统计。

取剩余2株幼苗同一位置的新摘叶片,测其叶内光合色素含量,参照杨敏文[7]丙酮-乙醇混合提取法。以各项指标重复测定3次后的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

1.3 数据统计处理

应用软件Excel 2016和SPSS 18.0以及邓肯氏(Duncan’s)新复极差法对相关试验数据的进行具体的处理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体积分数铅尾矿砂处理对垂盆草幼苗生长指标的影响

表1 铅胁迫下垂盆草植株的生长情况注:1)同列中不同的小写字母表示经邓肯氏新复极差检验差异显著(P<0.05)。2)耐性指数并按照公式“耐性指数=(处理组幼苗平均根长/ 对照组幼苗平均根长)×100%”计算耐性指数。?

由表1可见,垂盆草幼苗的栽植随土壤中Pb含量的升高,地上部、地下部生长指标均呈下降的态势。在纯Pb条件下,幼苗的地上部、地下部生长指数最低,分别较对照下降34.20%和17.53%。幼苗的地上部分生长指标与对照相比在1/2Pb、3/4Pb和纯Pb下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幼苗的地下部分生长指标在Pb胁迫条件下与对照存在显著差异(P<0.05)。

对于不同体积分数铅处理下幼苗地上部、地下部干质量均有所降低,在纯Pb条件下降至最低,相较对照分别下降6.38%和66.67%,而地上部干质量与对照相较无明显差异(P>0.05)。

经耐性指数的分析,各处理组的耐性指数变化与铅含量呈反比,表明幼苗在铅胁迫过程中受到不同程度迫害。

2.2 不同体积分数铅尾矿砂处理对垂盆草幼苗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表2 铅胁迫下垂盆草光合色素含量注: 同列中不同的小写字母表示经邓肯氏新复极差检验差异显著(P<0.05)。?

由表2所示,随着Pb体积分数的增加,幼苗叶片中光合色素含量呈下降趋势,在纯Pb条件下降至最低,较对照分别降低64.71%、65.08%和54.89%。其叶绿素a在1/2Pb、3/4Pb和Pb条件下与对照显著差异(P<0.05),而叶绿素b和胡萝卜素较对照均无显著差异(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