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报
    主页 > 期刊导读 >

光对人生理心理的影响和幽闭环境中的光策略

1 引言

光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须条件,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适应光环境的机制,生理和心理都会受到光环境的显著影响。光对人的生理作用是主要通过神经系统影响生理功能,例如生物节律、免疫力等[1?2]。 光也能直接影响人的心理,不同的光源、照度、色温对人的心理影响不同[3?5] 。

幽闭环境由于缺乏自然光照射,容易导致视觉舒适度降低、生理功能紊乱,从而产生心理疾病[6?7]。 在空间站、航天器、舰艇等特殊密闭空间中,乘员长期处于单一光源下,工作人员的生物节律容易紊乱、记忆力下降、舒适感降低、易疲劳、工作效率降低[8]。由于缺少日光照射,人体健康面临维生素D缺乏、新陈代谢紊乱、免疫力下降等问题[9],对其工作能力和生活状况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提供科学的照明环境尤为重要。

本文综合分析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结果,阐述光环境对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并针对幽闭环境中的光环境提出光设计策略,为进一步深入开展研究提供参考。

2 光对人生理健康的影响

2.1 光对人体褪黑素的影响

人眼通过视秆细胞和视椎细胞进行明视觉和暗视觉体验。美国科学家Berson等人[10]发现了一种新的感光细胞——视网膜特化感光神经节细胞(Intrinsically Photosensitive Retinal Ganglion Cells,ipRGCs),可直接作用于下丘脑的松果体,影响褪黑素的分泌,而褪黑素对人体衰老、睡眠、抗癌等有着广泛的影响[11?12] 。

松果体产生的褪黑素会随光周期变化出现昼少夜多的节律性波动,这种节律性波动具有稳定的特性,褪黑素的这种昼夜节律性变动也可以在血液、脑脊液和尿液中观察到,并且不受生活方式支配[13]。研究者们认为采用不当的光源,会影响褪黑素的分泌,从而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甚至可能扰乱身体的自然平衡[14]。已有研究表明褪黑素的分泌对动物的食欲产生重要影响,如Piccinetti等[15]证明了外源性褪黑素可刺激斑马鱼瘦素和黑色素受体(MC4R)的表达,并通过降低生长素释放肽、神经肽 Y(NPY)、大麻素1型受体CB1的表达,来控制对食物的摄取欲。

目前也有学者研究调查了光在人体调节食欲的效果,与食欲相关的瘦素[16]、胃促生长素[17]都与光相关,而光对褪黑素的分泌以及褪黑素参与动物食欲控制也已被报道,如萨里大学AlBreiki等[18]进行了分组实验,10名健康被试者(5名男性和5名女性)随机交叉设计实验。昏暗条件(<5 lux)和强光条件(>500 lux),分组测试至少7天。每阶段从18点到次日6点完成,参与者喝等热量的和含咖啡因的晚餐(1066 kcal,38 g蛋白质,104 g总胆固醇、54 g脂肪和7 g纤维素)。基于参与者的连续48 g的尿液收集获得的褪黑素分泌情况(昏暗条件下褪黑素水平),进餐时间被个体化。餐后5 h进行食欲监测,包括3项参数报道:饥饿感、饱腹感和预期食物消耗。

如图1、图2所示,昏暗环境下人的饥饿感和摄食欲是降低的。这为一些激素包括瘦素、胃促生长素对食欲控制的影响提供了更多的研究信息。这一结果也支持了褪黑素在昏暗环境下降低人的食欲的观点。光环境对人的食欲的影响目前的研究很少,还需更多研究证实以上结论。

图1 饥饿率对比结果[18]Fig.1 Comparison of hunger rating[18]

图2 摄食欲对比结果[18]Fig.2 Comparison of appetite[18]

2.2 照度、色温对人的视觉影响

2.2.1 照度对人的视觉影响

当人从明亮的地方走进黑暗的地方,光线变化使得眼睛什么也看不见,需要一段时间后,视网膜的敏感度才逐渐增高,并能逐渐看清黑暗处的物体,这就是暗适应。由暗处到亮处,特别是强光下,最初会感到光线刺眼,几乎看不清外界事物,几秒钟之后逐渐看清物体,这个过程称为明适应。

由于视锥细胞明适应的过程非常迅速,使得明适应时间很短,大概几秒就能完成。而暗适应的反应时间较长,大约需要30 min。在幽闭环境中,例如隧道照明中尤其明显[19],当驾驶员白天进入隧道时,隧道的灯光条件没有外面明亮,驾驶员视线受到光线干扰,产生暗适应现象。而如果隧道照明条件不合理,容易发生安全事故。

不同照度下,视敏度随照度递增而升高,而不同性别在相同照度下视敏度并无显著差别。李道芝[20]在200~400 lux照度下测定男女学生的视力(表1),结果显示视敏度有显著上升,而在400 lux以上,随着照度提高而视敏度的上升较慢,无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