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报
    主页 > 期刊导读 >

青年的生理心理状况年的变化轨迹

一、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青年生理心理发展的历程

(一)1976年~1984年:青年生理心理及其健康发展日益受到重视

1975年末,国家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国家体委颁布了新的学生体质测试标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该标准是我国第一个自主制订并实施的身体素质测试标准,其更加注重对青年身体素质的测量。标志着学校体育教学活动恢复正常,国家对青少年学生的体质测试和健康教育也逐渐走上正轨。该标准后经1982年、1988年和1992年三次修订,分别应用于1991年、1995年以及2000年的全国青少年体质测试中,为青少年生理发展提供了较为客观而准确的衡量依据。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对于青少年健康的关注逐渐走上了科学化的轨道,1979年“中国青少年儿童身体形态、机能素质的研究”是中国青少年体质研究科学化的开始。该研究项目选取了20万大中小学学生作为测试对象,通过测量其身体形态(15项)、机能(3项)、素质(5项),掌握了青年学生身体体质和生理机能等方面的发展现状,为学生的体制测评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1981年11月,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质研究分会成立,对青年学生身体素质的研究正式成为一个科学研究或专业领域,推动了学生体质测试科学发展的步伐。为学生体质健康评价、国民体质监测质量控制等关键性专业技术领域的形成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除了对青年生理发展的重视之外,对青年心理健康的关注在这一时期也逐渐加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究开始增多。对有关文献的分析发现,在1981年至1985年5年之间,有关文献为29篇;在1986年至1990年之间,有关文献已经增加到111篇(刘传星、雷燕,2015)。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注,丰富和扩展了青少年健康事业,并有助于促进青年的全面发展。

(二)1985年至今:青年生理心理及其健康发展制度化和科学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改革开放40年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也相应地得到了提升。青少年身体、心理素质及其健康水平都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对青少年生理心理及其健康状况的关注也体现出了制度化和科学化的特征。

1985年由国家教委牵头、国家体委、国家民委和国家卫生部共同组织了全国29个省市区、2188所大中小学校、名学生的体质与健康调研。检测内容包括了体质测试、视力和龋齿等健康检查。从此建立了以5年为一个周期的中国学生体质和健康调研报告制度。从1985年至今实施的6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已经使该项工作常态化,并促进有关制度趋于成熟。从2000年开始,由教育部牵头组织的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作为一项制度与国民体质监测并行开展。此外,为了更加及时了解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发展变化趋势以及可能出现的新的健康问题,2002年由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组织通过建立“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建立了每2年一次对全国7-22岁的在校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和公告制度。2008年奥运会结束后,我国确立了“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发展目标,国家对学生体质健康研究项目的资助力度也随之加大,从2008年至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中关于青少年体质健康研究大约计35项(于红妍,2014)。

对青年心理健康的关注在这个时期也达到了空前的热度。人们逐渐意识到青年心理健康决定着青年是否能健康成长并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成才。这一点从权威数据库中发表的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究成果数量可见一斑。1996年至2005年期间发表的相关文献达到1541篇,以每5年增长500篇的速度上升。1994 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 这是国家政策中第一次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其后有大量涉及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出台。2006年科技部部署了由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牵头,全国52所高校和临床研究机构参加的国家科技基础性重点专项“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特征调查”项目。这是迄今为止我国第一项全国性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调查研究工作。2010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2010-2020 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强调了对社会民众心理健康和适应性的关注,为青年心理健康促进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